1:何为“义”
“仁义道德”贯穿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,它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,至今仍有好多成语“不仁不义”“仁至义尽”“假仁假义”等等。“仁义”在老百姓心中有杆秤,老百姓很容易对某人的所作所为做出“仁义”以否的判断,但实质说到什么是“仁”什么是“义”,老百姓且不能尽然。比如“仁至义尽”是解释为“该说的道理都给你说了,该为你做的事也都做了”,这“仁”明显是“道理”的意思。懂道理明是非:这还包刮帮你分析事态,你所作所为的利弊得失等等;那么“义”就是做些对你有利的事,这里的“事”包刮好事和坏事,合法和不合法的事,为什么这么说呢,我们常听这么一句话:“道义上我是应该帮你。”这句话含有所为不合法的意思,所以“江湖义气”是不讲法的,“江湖义气”靠的是一股“气”,这股气过了反而好多人后悔,只是这股“气”是为了给自己留“名”吧。
所以墨家的“义”和“利”是同等的词意,不过这个“利”是利他人的“利”,更是把这个“利”严格区分为“善名”与否来界定。因此墨家的“义”不是“江湖义气”的“义”,把墨家的“义”理解为“侠客”的“义”是错误的。
2:“恻隐之心”是中国人最丑陋的灵魂。
为了写这个“义”字,我特意拜读了易中天老师的《我读先秦诸子》。我与易先生虽同居在一个城市,且有身份的天壤之别;在这里的言论虽有别于易先生,且仅对事不对人。
“恻隐之心”让中国人永远实现不了法治社会。孔子曰:“克己复礼曰仁”,而孟子更无耻的说:“恻隐之心,仁也”。这与墨家的“仁”有本质的差别。孔孟之流的“仁”很容易被当权者所接受,反之墨家的“仁”反而被抹杀。就是因为“恻隐之心”可以凌驾法律之上,就像当今的流行语:法律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如果一个社会仅仅靠“恻隐之心”来治国,那么这个国家不可能会有真正的和谐。大家试想一下:招聘会上,看到美女,动了“恻隐之心”招了;发包工程时,就因为某某和某某有交情,动了“恻隐之心”发了;某人因为是某官的孩子,犯法了,而法官动了“恻隐之心”。。。“恻隐之心”伴随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就因为“恻隐之心”堂而皇之的给予冠名“仁”字,符合当权者的需求,同理,真正的“仁”只能被绞杀。
“恻隐之心”不是真爱,它让中国人泯灭良知。还是用易中天老师引用的例子:《梁惠王上》。我们且来看孟子和齐宣王的这段对话:
孟子说,臣下听人讲,有一天,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。大王问他,这头牛要牵到哪里去?那人说,牵去宰了,用它的血来衅钟。大王说,放了它吧!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哆哆嗦嗦的样子,毫无罪过却要去死!但是衅钟的仪式又不能废除,结果大王便用一只羊换了这头牛,有这事吗?
齐宣王说,有。
孟子说,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小气吧?
齐宣王说,是呀!不过齐国再小,寡人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。实在是不忍心看着它哆哆嗦嗦地无罪而死,这才换成了羊。。。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?
。。。齐宣王说,寡人也讲不清是怎么回事,看来只好让老百姓说寡人小气了。
孟子说,没关系。事情其实很简单,就是大王只看见了牛,没看见羊。看见羊,大王也会不忍心的。这种“不忍之心”,就是“仁”啊(是乃仁术也)!有这份“仁爱之心”,就能够一统天下呀(是心足以王矣)!。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?说明了三点。第一,“恻隐之心”是当权者齐宣王可以信手练来的,管他什么规矩不规矩,我看不过就得换。如果这种“恻隐之心”给于“大爱”之说,那么强盗被抓时,法官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,也“恻隐之心”一下。这里顺便说件事:CCTV到非洲拍摄《动物世界》,在拍摄麋鹿过河片段时,看见一只小鹿应河流急而过不了河,摄制组的同胞们就大动了“恻隐之心”把小鹿带过河,回来播放时还大肆渲染这是“大爱”,结果惊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,根据世界动物保护条例,CCTV被列入非洲动物保护区禁入者,中国人的“恻隐之心”居然愚昧到不懂得尊重自然。第二,齐宣王无“知”更不懂得“知接”如何谈得上“心知”,这无知到仅靠“恻隐之心”把“牛”换成“羊”君王,是个地地道道的假仁假义之君,而老百姓用“小气”论之。说明老百姓的“江湖义气”还有“大气”“小气”之分。第三,看到孟子溜须拍马的丑恶嘴脸。把牛换羊也就算了,可是齐宣王不满百姓“小气”之名,这时的孟子不失时机的拍上马屁,称其“恻隐之心”是“仁”,就用这“恻隐之心”就可以一统天下。每当读到这里有如吃到蚊蝇的感觉,中国的孔孟不仅给读书人指出“公务员”的出路,还教会了读书人应该懂得如何“溜须拍马”之能。看来这种“拍马屁”本领,“孔孟”可谓之“祖师爷”啦,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,那个朝代最推崇孔孟之道,那个朝代就是最腐败最无能的朝代。秦始皇一统天下都不敢说平治天下,孟子且号称“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”其性格之扭曲可见一斑。
3:言归正传:墨家的“义”是“利”。“利”是有利他人之利。“恕”是个人“好恶”不用于他人,谓之“仁”,而帮别人实现“好恶”谓之“义”,那么这种帮别人实现“好恶”的标准是什么?“志以天下为芬” 墨家的“义”是以天下人的“利”为最终标准的。芬:嫩草之芳香,志,志向也。墨家认为“义”是以天下人的标准为标准,帮助他人得利,而且还必须“而能”:有本事,有能力“能”可以“利之”天下老百姓获利,墨家的“仁”和“义”历史上有哪家哪派可以与之相媲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