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论墨家的素质教育


blueski推荐 [2013-4-30]
出处:中国墨子网
作者:陈兴周
 

春秋战国之际,占据教育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学派,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”。它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,对开发民智、提高人的文化意识,起了巨大作用。墨家的创始人墨子,注重素质教育,成效巨大,其弟子皆能“赴汤蹈火”“摩顶放踵”,以“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”为己任,被社会各界誉为“兼士”。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际,探析墨家的素质教育,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材。因此简述其主要内容,以求专家同仁批评指正。

  一、“兼爱”——理想教育

  墨家实施的素质教育,首先是对弟子进行道德、理想教育。“兼爱”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,是墨学的重要纲领,也是施行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。墨家的“兼爱”说,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身份等级的贵贱,普遍地、平等地相爱相助。“远鄙郊外之臣,门庭庶子,国中之众,四鄙之萌人”,都在爱的范围之内。“视人之身若视其身,”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”,“视人之家若视其家”,使受教育者明确爱的目的,做到“有力者疾以助人,有财者勉以分人,有道者劝以教人”,尽力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,把国家、人民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墨子是平民阶级的代表人物,对待受业者的态度自然与儒家不同,墨家对愿意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,而不分等级贵贱,故墨家弟子中多是“农与工肆之人。”这就冲破了儒家的“爱有差等”的教育思想,同时也打破了当时血缘宗法制的束缚,是对旧宗法制度的否定。孙中山先生对此高度称赞,他说:“古时最讲‘爱’字的,莫过于墨子。”这种进步的思想激励着墨家弟子去实践、奋斗。如墨家弟子阳胜死守阳城,“弟子死者百八十五人,”以身行义。基于此,墨家学说日益为人们所接受,组织不断扩大,“徒属弥众,弟子弥丰,充满天下”。他们高举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的义旗,扞卫真理,兴利除害,除暴安良,匡扶正义,以崇高的人格和勇于实践的救世精神,“赴火蹈刃,死不旋踵”。千百年来,他们侠肝义胆,救世济民的行为及“强不执弱、富不侮贫、贵不傲贱”的主张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贵美德代代延续。

  二、“义”“利”观——行为教育

“义”、“利”观教育,是墨家学派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。《墨子·鲁问》记载,吴虑谓墨子曰:“义耳义耳,焉用言之哉?”墨子曰:“子之所谓义者,亦有力以助人,有财以分人乎?……而教天下以义乎,功亦多,何故弗言也?”这表示实行兼爱,就是义举,就是有力以助人,有财以分人。“义”与“利”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属于不同的范畴:“义”属于感情范畴,而“利”属于经济范畴,将二者划上等号看起来是不可思议,但墨子看来“义”与“利”二者是统一的,不可分割的,墨子言“义”,有明确的界定,曰:“义,利也。”义,就是为做“好事”之意。何为“利”呢?曰:“利,所得而喜也。”因此,可以理解为“利”是实际的人为之“喜”,“利”者人人皆欢喜。在墨家看来,为百姓、国家做好事,就是“义”,百姓、国家得到了好处,就是“利”。墨家劝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“义”,其弟子在处世行为中,把行义看的重于一切,“万事莫贵于义”,墨家创始人墨子面对楚王的优封厚禄,不肯沽名钓誉,尸位素餐,不为五百里之封而动心,此“义”举被传为美谈。对墨家弟子更是要求用“义”来处理人们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,要求其在生死、贫富、亲疏面前,必须以“义”为原则做出选择,即谓:“不义不富,不义不贵,不义不亲,不义不近。”据《墨子·耕柱》记载:墨子使管黔敖推荐高石子去卫做官,卫国国君给高石子的俸禄很优厚,但由于卫君不用墨道,高石子谨记墨子“天下无道,仁义之士不应该处在厚禄位置”之训而返回,被墨子誉为“拒俸禄而追求义”的弟子。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生命,故世人倍加珍惜,但墨家弟子为“义”却可舍去一切。《墨子·大取》曰:“断指与断腕,利于天下,相若无择也,生死利若,一无择也。”意思是砍断指头和砍断手腕,如果二者利于天下相同,那就无所选择了。生和死,如果二者利于天下相同,那也就无所选择了。墨家这种贵义精神,既有平治天下的怀抱,也有大侠的义行,更有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、见义勇为、舍己为人的勇于牺牲精神。这种精神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,即使其反对者也不得不佩服。如孟子说:“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。”庄子曰:“墨者多以裘褐为衣,以跂蹻为服,日夜不休,以自苦为极。……墨子真天下之好也,将求之不得也,虽枯槁不舍,才士也夫!”这种“道不行,不受其封,义不听,不处其朝”、刻苦力行、无私奉献、为国家和百姓之利勇于献身的精神,逐步溶于墨家集团的深层结构之中,并在这个团体中薪尽火传,代兴不辍,对国人品格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

三、严守家法——集体观、纪律观教育

  墨家授课内容除文学、自然科学、军工科学等课程外,集体观念教育和组织纪律观念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。墨家学派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民间组织。它有明确的纲领,有严密的组织机构,有铁一般的组织纪律。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,加强集体主义观念、组织纪律观念至关重要。因此,墨家教育弟子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,个人要绝对服从墨家团体,要忠诚地为团体服务,自觉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,树立大公无私的理想,防止个人主义及自私自利思想的产生和影响,处处关心集体、热爱集体,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。《墨子·耕柱》记载,墨子推荐耕柱子到楚国做官,有几个弟子去探访他,耕柱子请吃饭每餐仅三升米,仅够吃饱,招待不优厚,这几个学生回来告诉墨子,说耕柱子在楚没有什么益处,可召他回来,墨子不相信。时过不久,耕柱子让人送回十镒黄金,并转告墨子:弟子不敢贪图财利,节省下的十镒黄金,请你安排使用。耕柱子的事迹表明墨家弟子大公无私,集体观很强。正是这种观念,增强了团体凝聚力,使墨家学派成为一个团结战斗、勤劳能干、克己奉公、纪律严明的团体,为先秦各派及各种势力所折服。

  墨家严明的组织纪律观更是令世人称道。墨家团体改变“刑不上大夫”的传统观念,内部成员上自巨子,下至一般弟子都要遵守墨家法规。《吕氏春秋·去私篇》载,墨家巨子腹黄享居秦,其子杀人。秦惠王念腹黄享年迈且仅其一子而恕之。而腹黄享却秉行墨家“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”之法规,不听惠王劝说而诛之。可见墨者严格执法,遵守组织纪律,将公平、道义置于亲属私情之上,这就是“以绳墨自矫”大义灭亲的典范。这种秉公执法、严于律己、任侠尚义的执法气概在当时确是鲜见。为此,吕不韦曾赞曰:“忍所私以行大义,臣子可谓公矣。”墨家门徒在巨子的言传身教下,都自觉养成良好的服从集体、自觉守纪的风尚,他们无论是在团体内部服务或在外边从事,无论是“农与工肆”之辈或是军政要员,都能牢记、坚守墨家法规,与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,定期向巨子汇报工作,自觉接受组织的考查。如弟子中侍楚的耕柱子,按照墨家不存私产的纪律,自觉将剩余的钱财送给墨子,作为团体的财产。上述事例表明,如果没有执行组织纪律的高度自觉性,就不能有这样的自觉行动。

  四、劳动技能的培养——理论联系实践教育

  墨子出生在劳动人民家庭,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乃至一生都热爱劳动,懂得劳动对培养人格的重大作用和伟大意义。因此,劳动技能教育在墨家教程中占有较大比重,要求“士虽有学,而行为本”,强调学以致用,述作并重,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。这种教育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。一是强调言信行果的处世原则,反对妄说空话。春秋战国之际,学术上百家争鸣,但也有个别学派及个别人以怪论投机,以空话欺人,对于这种不正之风,墨子非常厌恶,称他们是只讲空话的“蛤螟蛙蝇”。说:“蛤蟆蛙蝇日夜而鸣,舌干擗,然而不听。今鹤鸡时夜而鸣,天下振动。多言何益?唯其言之时也。”教育弟子要适时而言,言之有用,切忌妄言,“言足以复行者,常之;不足以举行者,勿常。不足以举行而常之,是荡口也”。认为人有言论就应付诸行动,不能付诸行动的言论叫说空话。墨家重言教,更重身教。墨子为行义宁拒五百里的书社之封,也不失信于众,做到言行一致,墨家弟子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墨家臣子孟胜在守阳城形势万分危急之时,其弟子劝其弃城撤走,孟胜却说:“受人之国,与人有符。今不符,而力不能禁,不能死,不可。”最后英勇战死,做到言必信,行必果。这种千金一诺、已诺必诚的思想形成,中国民间强烈的守诺信用观念,这种观念不但成为正直之士的处世准则,也成为所有豪杰莽夫共同恪守的信条。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寓知识于劳动创造之中。墨子讲究“强力从事”,他从不轻视劳动“身体力行”亲自动手制作,他能用三寸之木,瞬间削成能负千斤重的车辖;他创造的连弩之车、抛石机等更是当时军事上最先进的防御武器。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:“墨子是劳动者,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,……他亲自动手做桌椅……。”这些实践制作使他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,同时又是一着名的能工巧匠。他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制作经验,毫不保留地传给弟子,其弟子不仅能讲善辩,而且理论联系实际,会干善干。如墨子训练弟子制造生产、军事两用的桔槔、辘轳、滑轮、车梯等机械工具或武器,同弟子一起进行本影、半影、球面镜成像、小孔成像等一系列光学实验,与弟子共同进行力学、声学等科学试验,通过这些实验与实践,既锻炼了弟子的实际操作技能,又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做出了贡献。

墨家团体“强力从事”业绩巨大,这种业绩的取得,是与其素质教育分不开的,面对社会制度的大变革,墨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,首开了素质教育的先河,走在先秦诸家之前。杜国痒说:“先秦诸子,只有墨子是革命的。

”正是因为实施了这种素质教育,墨家学派异军突起.成为当时独与儒学相抗衡的两大显学之一。正是实施了这种教育,提高了墨家弟子全面的素质,“能谈辩的谈辩,能说书的说书,能从事的从事”,人才荟萃,在救宋之时,三百余名德、才、智俱佳且善守城之技的墨家弟子召之即来。

  随着历史的发展,墨学虽几起几落,但墨家的教育思想,尤其是素质教育思想已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教育思想的体系。凡遇有制度变革,鼎新政治、改善经济之时,各种主张学说如汗牛充栋,但其间无不闪烁着墨子思想的光辉。梁启超曾这样评价:“墨子精神深入人心,至今不坠。”时至今日,它仍然对我国文化、教育事业乃至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