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八、吴越兴亡(上)


blueski推荐 [2012-1-3]
出处:《先秦历史故事》
作者:蜀山剑侠
 

春秋后期,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,吴越两个强国突然兴起,他们的武力震动了当时的天下。吴军长驱进入楚国的郢都,北上打败齐国,与晋国争当诸侯的盟主,一时简直是所向无敌。不久之后,越军灭吴,勾践又成为春秋战国之际最强大的霸主。

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富有传奇色彩,兴和亡都留给后人有益的教训。明朝末年有人说:吴越是报仇雪耻之邦,决不是藏垢纳秽的地方。他说这话有什么根据?根据就是春秋后期吴越兴亡历史留给后人的传统精神。

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些故事。

吴越所在的地方,文化起源很早,吴也是古老的国家。但是在很长的期间,跟中原诸侯没有什么交往,跟长江中游的楚国也没有什么交往。公元前七世纪中,楚向东发展到现在安徽的淮南一带,才同东方的吴、越有点接触。一走进公元前六世纪,吴同楚就开始冲突起来了。

那时候,晋、楚还在中原争霸。公元前五七五年,鄢陵(现在的河南鄢陵西北)之战,双方打了个平手,由于楚军在夜里撤走,晋国就把它算个胜仗。两强争霸七八十年,大战只有城濮、邲、鄢陵三次,成绩是一胜、一平、一负。他们是我奈何不了你,你也奈何不了我,双方都不愿拿出主力来硬打。吴国的出现给晋送来一个帮手,楚就真的吃亏了。

楚国吃的亏,根子在自己身上。楚的内部不大团结,经常有人逃到别国去。有个楚国贵族认为:晋对楚占的便宜,都是投晋的楚人出的主意。成语“楚材晋用”就是这样产生的。晋国对吴本来一点都不了解。楚国贵族申公巫臣(名字叫巫臣,在楚做“申”的“公”)投降晋国,献联吴攻楚的计策。吴国原来不会用兵车打仗,巫巨跑去教会了他们。不过长江南北水乡地区,大队兵车排上整齐的队形作战,恐怕很难。从历史上吴、越等国打仗的记载看,大概主要还是靠步兵。

吴得了晋的支持,开始同中原诸侯交往,加强了对楚的进攻。当时交战的地点多半在安徽的淮南一带、长江沿岸,两国势力的分界大致在芜湖。芜湖号称“吴头楚尾”,根据就在这里。

这类战斗是诸侯国之间的边境冲突,尽管战斗的规模不断升级,对楚国的影响不大。吴王阖闾(公元前五一四年——前四九六年在位)用伍员、孙武等人,加强了吴国的实力,吴才成为楚的心腹大患。

伍员字子胥,是楚大夫伍奢的第二个儿子。平王七年(公元前五二二年),伍奢被奸臣陷害杀死。他的两个儿子伍尚、伍员,一个甘心与父亲死在一起,一个决心出奔他国,借外力报杀父之仇。伍子胥逃亡的故事,从《史记•伍子胥列传》到后世的讲唱文学、小说、戏曲,流传不绝,越传内容越复杂。如过昭关(在安徽含山北)一事,《史记》 只说“独身步走,几不得脱”,后来便变成一夜急白了须发,顺利混过了关口。他过江的时候,一位渔翁拒绝收受他送的剑,说楚国悬重赏捉伍子胥,我要贪财,就捉你领赏了。楚国此时,内政*,人民很是不满,所以渔翁要掩护子胥逃走了。

伍员刚到吴国,阖闾还是公子光,正在想夺取王位。他介绍专诸给公子光。专诸刺杀吴王僚,公子光才做了吴王。阖闾使伍子胥筑阖闾城(现在的江苏苏州)。吴都原在现在无锡的梅里,这时才迁到苏州。楚人伯嚭(pi)今因祖父伯州犁被奸臣杀害,也逃到吴国,子胥自然和他同病相怜。伯嚭也做了吴国大夫。吴国招贤纳才,军事家齐人孙武也来到吴国,相传的孙武子训练女兵的故事,便发生在孙武初见阖闾的时候。

阖闾问孙武可否当场操练队伍,又问可否试演女兵,孙武都说可以。阖闾唤出宫中一百八十名美女。孙武把他们分成两二队,选两名吴王宠爱的美姬做队长。孙武命女兵每人执一枝戟,告诉她们依照鼓声前后左右进退的规矩。他先击鼓令女兵向右,女兵大笑。他说兵士还不熟悉号令,责任在于将官,再向她们反复讲说示范。第二次击鼓令女兵向左,她们还只当玩耍,依然大笑。孙武说训教得已很清楚而不听号令,责任就在兵士了,宣布要斩两名队长。阖胥看得正觉有趣,忽然要斩两名宠姬,大惊失色,连忙派人叫他停手,说:“寡人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本领了,没有这两个人,寡人吃东西也没有滋味,千万不要杀死。

孙武不听,说:“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他斩了两人,另选两名队长,继续操练。这两队没有一个人敢不听号令,进退步伐,都极整齐。于是孙武向吴王报告:“这队兵士,要他们赴汤蹈火,也不成问题了!" 阖闾失了两名宠姬,心里很不痛快,当时对孙武很冷淡,但是他冷静下来以后,毕竟赏识孙武的本领,用他做了将军。我国古代的军事学名著《孙子》十三篇,就是孙武的著作。

公元前五一二年,吴灭徐(国都在江苏泗洪南)。这是阖闾即位后的第一次大胜利。淮河下游都在吴国版图里了。阖闾雄心勃勃地向子胥提出攻楚的问题。子胥报仇心切,但他考虑问题很周到,不主张立即大举进攻。他建议编组三支部队,轮流进攻楚国。一军进入楚境,楚必用全力应战,我军随即撤退;等楚军收兵以后,我第二支兵又发动攻势,使楚军疲于奔命。几年以后,抓住楚军疲乏的机会,全军出击,必可大获全胜。

阖闾采用了这条计策,果然大见功效。公元前五○六年,机会来了。蔡、唐两个小国本来都服从楚国,因为不肯受令尹子常的敲诈勒索,两位国君都被扣留了三年。他们受不了这口恶气,跑到晋国,请晋国出兵伐楚。晋国不肯,他们只得转而求吴国帮助。吴国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远征。

从江苏苏州到湖北江陵,即使在地图上拉一条直线量量,也有几千里路。春秋时期,晋、楚、齐、秦打仗,行军至多几百里路,只有崤之战一次,秦军千里奔袭,他们也不预备打硬仗,最后搞得全军覆没。吴军行军几千里,连打几次硬仗,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。

当然,实际上吴军用不着不停顿地行军,也用不着把吴都做出发点。他们坐船由淮河西进,大约在现在安徽凤台以西的地方上岸,向西南面前进,越过大别山,到达柏举(在湖北麻城东北),与楚令尹子常统率的军队交战。阖闾的兄弟夫概率领本部五千人,直扑子常的中军。中军抵敌不住,阵脚一乱,牵动全军,楚兵大败。子常就此逃往郑国去了。

从柏举向西南到郢,有许多条南北向的河流,其中最大的两条是清发水(现在的涢水)和汉水。吴军追赶楚军,到清发水的东岸,夫概建议让敌人渡河,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再发动进攻。阖闾接受他的主张。楚军只顾逃命,不想抵抗,又吃了个败仗。阖闾挑选力士五百人、跑得最快的三千人做前队,跟踪追击。楚军烧了饭,还来不及吃,追兵已到,只得丢下再逃。吴军吃了现成的饭再追,一路上连胜五仗,就到达郢都。从凤台到江陵,至少有一千多里路,中间有险峻的山地,有众多的河流。吴军毫不停歇地边走边打。这种打法,春秋史上以前没有见过。从夫概率本部五千人和阖闾挑选的前队来看,吴军似乎主要靠步兵打仗。

吴军占领郢都。楚昭王逃往江南的湖沼中间,后来转往随国。吴能取得这样的大胜利,靠的是本身的力量。楚遭到这样严重的失败,是灵王、平王两代二十多年政治*的结果。这些事情,我们没有工夫去说它,只要想想伍氏、伯氏的上代都被冤杀,就可以有个印象了。

伍子胥是吴国的功臣,但他为了报父兄的仇,一定要打败父母之邦,是做得太过分了。他有一个朋友叫申包胥。当年两人分手时,子胥立誓要灭楚,申包胥表示:“你能灭楚,我必能兴复楚国。”这时,他就赶奔到秦国,求秦出兵救楚。秦哀公没有一口答应,说要从长计议。申包胥不肯到宾馆休息,立在殿庭上,靠着墙壁,七日七夜,哭不绝声,水浆不进。哀公感动,终于答应出兵。

这个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,中间细节,古代记录的人也许有点夸张,因为七天七夜不进水浆似乎不大可能,但基本情节是真实的。这个真诚地为楚国斗争的志士应该受到人们敬仰。

公元前五○五年,秦派兵车五百乘救楚,楚国北部的军队也向吴军反攻。吴的处境开始困难起来了。夫概在攻楚时立了头功,狂妄自大,想回吴自立,被吴王打败,后来降了楚国。吴军内部不和,在秦、楚两军的攻击下,连打几个败仗,只得撤兵回国。

楚昭王是个贤君,复国以后,楚国渐渐复兴。

吴军在楚的时候,越人曾经乘虚打进吴国。古代的越族分成无数部落,散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方。越国的越是越族的一支,相传是夏朝少康的子孙。乘虚攻吴时的越王叫允常。允常的儿子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。

公元前四九六年(吴阖闾十九年、越勾践元年),吴军攻越,在欈(zui)李(现在的浙江嘉兴西南)交战。吴军队伍极其严整,勾践两次派敢死的勇士进行突击,他们虽能抓住几个兵士,却冲不动吴军的阵脚。最后,勾践派一个小队,分成三排,步行到吴军阵前,口称犯有死罪,用剑自则而死。吴军碰到这种古怪的行动,看得全神贯注。越军突然猛扑过来,吴军大败,阖闾受伤,没有回到吴都就死了。他临死嘱咐儿子夫差,不要忘了越国之仇。

夫差登了王位,命人立在庭前,见他出入走过,就喊:“夫差,你忘记越王杀你父亲没有?”他每次都回答:“是。不敢忘记!”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三年,接着就有吴军伐越、越国几乎灭亡的事情。